知识是凌乱的,系统要靠自己架构
知识是凌乱的,系统要靠自己架构。
这是我多年搜集整理知识素材的一个切身感悟,这个感悟不是顿悟,是历经很多年积累,并不断思考后的感悟。
二十多年前,我就喜欢搜集整理资料。
我是学法律的,日常工作需要大量案例和法律规定等资料支撑。
二十年前网络没有现在便利,需要资料的来源是从书本、杂志和报纸上获得。
现在还清楚记得二十年前每天常做的一件事就是剪报纸,抄读书笔记。
这些年一直在搜集各种知识,但是对系统有清晰认知却是近几年的事情。
主要是两件事引起我的思考:
第一,给我的孩子选课程,选老师。
辅导孩子功课,发现她的知识非常碎片化,思维凌乱,没有逻辑线。
了解她的一些课程和老师教学,我那时的感觉是课程“不成体系”,一心想寻求课程有体系、教学很系统的老师。
其实当时这个认知是有问题的。我后面再说。
第二,我开始用印象笔记整理资料。
印象笔记整理资料非常方便,储存量大,搜索方便,能多个终端并联,更重要的是碎片化的知识能成一个系统,但这个“系统”功能,能否发挥它的强大作用,取决于做笔记的那个人。
什么意思呢?
即同样的印象笔记软件,使用人不同,软件发挥的作用不一样。
只有本身对知识已经架构起自己系统的人,才能把印象笔记的各种强大功能给发挥出来。
如果自己尚未对知识架构起自己的系统,那么印象笔记就是一个收藏夹+百度的功能,并不能显示出其特色。
说到底,科技的力量,还是要通过人脑发挥出来。
研究公务员面试,同样要搜集大量素材,搜集到的素材也都是碎片化,如何快速调用这些素材,必须要建构自己的面试知识系统。
正如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,系统也是如此,尤其是你自己的系统。
我在这里,特意强调的是:你自己的知识系统。
如果你一旦建立起自己的知识系统,从某种意义上而言,你这方面的知识已经融会贯通了,你自己已经对知识有了内在的建构。
当遇到外界大量的知识信息时,你能根据自己的系统快速的进行过滤和筛选,只取自己想要的知识,并把它有序安放在自己的知识系统里。
需要使用的时候,就直接到相应的位置去调取使用,非常快捷,并且精准。
我再次强调:
这个好用的知识系统一定是你自己研究出来的,可以借鉴他人的,但不能不经思考就直接套用,因为这样于己无效。
我还是以高中生学习为例:
比如中学历史课本,可以说系统性非常强,书籍编排都是从古代到现代,从国内到国外,政治、经济、文化,环环相扣,没有疏漏。
按说历史课本的编排是系统的,历史课程的教授也是系统的,但是对于学生个体而言,他学到的历史知识,在他头脑里的印象却是碎片的,如果他自己不对历史知识加以思考和建构,当他做历史题目时,他是无法随时调取相应的历史知识的。
所以你看,课程有体系,老师教学有体系,和学生自己有体系,是没有必然联系的。
当然课程有体系是前提,是基础,学生在这个基础上,必须经过大量的思考,构建出自己的逻辑体系后,把学到的知识进行有序安放,这样才能灵活运用。
当我领悟到这些心得时,才明白多年前,一味儿给孩子找教课系统性强的老师,是有误区的。
老师的课程当然要有系统,但是孩子学的“无系统”却不能“怪罪”老师。
此时也不能苛求孩子,因为面对知识的森林,他刚走进来,他只能看到一颗树,还没有能力去俯瞰整片森林,知识暂时无法成体系是很正常的。
我每次把我研究的面试素材知识体系推荐给学员时,我都会强调:
这是老师的知识体系,并不是说这体系就是“唯一正确”的规范。
你们可以借鉴,可以参考,更希望你们能建构出自己用起来更顺手的体系。
你们自己的知识体系,一旦建成,你们会发现,调用知识非常方便,面试答题也会运用自如,再也不担心面试无话可说了。
所以,不要急不要躁,哪怕一天搬一块砖,坚持着,你的高楼大厦就会建起来的。
不过,必须要建构自己的大厦才有用。
【亚东老师说面试】精选文章